第一閱讀:十四阿哥西征到青海

來源: 西海都市報       作者:    發(fā)布時間: 2016-07-18 10:25    編輯: 許娜         

  他戎馬一生,戰(zhàn)功顯赫,深受康熙皇帝寵愛;他與雍正皇帝是一母同胞,卻在雍正即位后被貶為守陵人??滴跷迨吣?公元1718年),他擔任撫遠大將軍,率領大軍一路西征,從北京來到了青海。在青海,他度過了人生中最輝煌的幾年。他就是清圣祖康熙的十四子愛新覺羅·允禵。

  91歲高齡的董紹宣先生曾擔任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青海分會秘書長一職,他是我省著名的歷史學者。閑暇時,董先生最大的愛好就是翻閱歷史典籍。一個偶然的機會,董先生在《清鑒綱目》和《清宮檔案秘聞》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允禵的生平故事,允禵在青海時的種種事跡,尤其引起了董先生的關注。

  董先生說:“《清宮檔案秘聞》中的內容源自塵封百年的清朝原始密檔,可信度很大,這本書中對允禵在青海時的經歷記載得尤其詳細。”

  允禵代駕西征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準噶爾部的一支從新疆進入了西藏,西藏地區(qū)陷入混亂。據《青海通史》記載,康熙皇帝立即派大臣帶兵取道青海前去安撫,可是因為對氣候和地理環(huán)境的不了解,這支以安撫為名的隊伍,沒有到達西藏,便全軍覆沒。

  第二年,康熙改安撫為征討,他任命皇十四子允禵為撫遠大將軍,率大軍駐扎西寧,以商榷征討事宜。

  允禵是康熙皇帝最珍愛的兒子之一,坊間傳言,他曾是康熙皇帝欽定的皇位繼承人。有學者猜想,康熙之所以派遣他到當時條件艱苦的青海,主要原因是想幫助允禵樹立威望,讓群臣服膺。這樣的傳言,似乎能從允禵出師西寧的儀仗中得到了印證。

  董紹宣說:“據記載,允禵啟程前,康熙令‘其纛用正黃旗,依照王纛式樣。’”纛的意思是大旗,在古代只有皇帝可以使用正黃旗,康熙允許允禵的出行儀仗以皇帝的規(guī)格使用,意味著他是代康熙親征。不僅如此,允禵出發(fā)時,康熙還親自前往送行,授他撫遠大將軍的印璽。一身戎裝的允禵威風凜凜地跨坐在高頭大馬上,在百官的注目下,浩浩蕩蕩地踏上了前往青海的路。

  一位民間“敕封”的太子

  因為之前前往西藏的部隊全軍覆沒,到達西寧后,允禵立即處理了罹難官兵的善后事宜,祭奠了領軍將軍。這樣的舉動讓他得到了眾多官兵的愛戴,使得允禵在駐青官兵中贏得了很好的口碑。不僅如此,在青海的幾年,允禵嚴格約束自己的部下,不讓他們騷擾當地百姓,這使得允禵得到了青海百姓的愛戴。

  允禵到青海后,曾派遣士兵到牧區(qū)駐扎放牧,允禵害怕士兵欺壓當地百姓,就制定了一些措施。“允禵治軍很嚴,他訓誡手下官兵說:‘本軍今年進取西藏,爾等將屬下等嚴加管束,如有偷盜牲畜之人,須查拿示眾,依法懲辦,該管束人等,亦一并治罪。’”董紹宣說。

  正是允禵,治軍嚴格施恩百姓,讓他在青海很得民心,加之此前官場上也多有允禵西征回北京后很可能會成為太子的傳言,所以清朝的駐青官員對允禵更是青睞有加。

  “在青海,人們都稱呼允禵為‘臺吉’,‘臺吉’是蒙古語,意思是皇太子。”董紹宣說。

  張瞎子誑語誆允禵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康熙病逝。此時的允禵還在西北負責軍政事務,雍正即位后,立即召撫遠大將軍及其前鋒統(tǒng)領一起快馬回京。雍正對王公大臣們說,撫遠大將軍允禵的職務重大,本來不應該回來,但是康熙去世,他如果不回來,也不合情理。就這樣,允禵被召回了北京。

  “允禵自持軍功顯赫,以為自己會成為下一任的皇帝,但是事與愿違,他的哥哥當上了皇帝,對此,他如鯁在喉,回到北京后,允禵不僅大鬧康熙的靈堂,在參見雍正時,允禵堅決不向雍正行禮,認為雍正篡奪了自己的皇位。”董紹宣說。

  在雍正年間編著的《大義覺迷錄》一書中,記錄了一件雍正從允禵的侍從口中得知的事情,說允禵在西寧期間,曾通過甘肅臨洮府知府王景灝,找來了一個會算命的張瞎子,推算了允禵的生成八字后,張瞎子得出這樣的結論:“元戎當權,貴不可言,將來定是九五之尊。”

  允禵返京后的種種表現(xiàn),犯了雍正的大忌諱,加之雍正對允禵在軍隊里的威望十分忌憚,借著允禵大鬧靈堂、妄自犯上的機會,雍正便革去了他撫遠大將軍的職務,派遣他到河北省遵化縣去守皇陵,守陵時間不限。

  “雍正名義上說是讓允禵去守皇陵,其實就是將允禵軟禁在了皇陵。直到雍正去世,乾隆即位,才把他放了出來,封他為恂勤郡王。這時的允禵已經是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再也不可能對乾隆造成威脅了。”董紹宣說。

  有人被進城儀式嚇暈了

  事實證明,允禵也的確并非無用之才,西征途中,他十分重視對軍事情報的搜集以及對當地民風民俗的了解。討逆大軍經過寧夏的時候,允禵就聽說了一些關于西寧的情況。

  “他在奏折里說:‘前往西寧,聞得糧草缺少,一切價值較昂。’希望康熙皇帝能夠再撥一些銀兩,調撥一些糧草。”董紹宣說,“這充分說明,允禵西征時,無論在心理上還是戰(zhàn)術上,都是有所準備的。”

  據史書記載,允禵率領的大軍從北京出發(fā),取道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在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農歷三月十一到達了西寧。

  那時的西寧氣溫還很低,聽說十四皇子允禵到來,西寧幾乎萬人空巷,老百姓們紛紛出去迎接。在一片黃色王旗之后,一身戎服的允禵騎馬走在大軍的最前面,威風凜凜。兩邊是輔佐他的十幾位大臣,其中議政王大臣就有六位,他們也是一身甲胄,英姿勃發(fā)。

  “允禵所率的大軍是從東稍門進入西寧城的,然后沿著東西大街進入駐地,當時街道兩邊擠滿了西寧的老百姓,許多人都沒有見過如此聲勢浩大的陣仗,有些人甚至被嚇暈了過去。”董紹宣說。

  雍正矯詔?胤禎更名!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雍正篡改圣旨繼承大統(tǒng)的說法,關于允禵和雍正(胤禛)到底誰是康熙內定的皇位繼承人,到如今,史學界還沒有一個明確定論。多部野史記載,雍正即位后,全國各地均有雍正矯詔的謠言,這也導致了雍正年間文字獄大為盛行。

  董紹宣介紹,當時坊間主要有兩種傳言。一是說康熙病危,沒來得及留下詔書,就在身邊近臣隆科多的手掌上寫下了“皇十四子”幾個字,誰知隆科多一出門就碰到了雍正,隆科多害怕喪命,立即用舌尖舔去了“十”字,只剩下了“皇四子”。于是雍正便登上了皇位。

  另一種說法是,康熙皇帝留下詔書“傳位十四阿哥胤禎(禎的繁體字為)”,胤禎是康熙時期允禵的名字,結果雍正派隆科多偷出了詔書,在“十”字上加了一橫,在“十”的一豎上加上了一勾,又將胤禎的半個“貞(貞)”字的右上一橫讓它出頭,再在下面加了一橫成為了“禛”,詔書就變成了“傳位于四阿哥胤禛”。雍正即位后,十四皇子的名字胤禎就強行被改為了允禵,從此胤禎就消失在了所有的歷史記述中,胤禎為何被強行改名,是清史中又一樁無法破解的公案。

  “《清宮檔案秘聞》記載,對于第二個傳言,連當時來清朝出使的朝鮮國使者都信以為真,使者向朝鮮國的國王稟告了這件事。”董紹宣說。(王十梅